2025年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源自浙江安吉余村的科学论断,历经二十年实践,已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新华社智库报告指出,“两山”理念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为破解发展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灯塔。
一、实践伟力:从地方样本到全球标杆
- 中国答卷: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的双重突破
- 生态修复奇迹:塞罕坝林场、库布其沙漠治理、青海塔拉滩光伏园区等案例,展现中国在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中的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沙障设置等技术,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西移300公里。
- 绿色产业崛起:中国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1.9%,光伏组件市占率超80%,风电新增装机连续16年领跑。2024年全球新能源产业规模达3.2万亿美元,中国占据47%市场份额,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成为全球行业标杆。
- 全球增绿贡献:中国贡献全球四分之一新增绿色面积,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增绿最快国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
- 国际认可:从奖项到全球媒体赞誉
- 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多次授予中国项目,如“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治理(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2018年)、塞罕坝林场建设(2017年),彰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实践的肯定。
- 《纽约时报》评价中国“改写全球绿色转型故事”,《巴基斯坦观察家报》呼吁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技术弥合气候行动能力差距。
二、理论创新:重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哲学根基:传统智慧与现代理论的融合
- 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传统生态观,融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诠释。
- 确立“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资本”的资本属性,破解“保护与开发对立”的千年难题,揭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性。
- 制度保障:从政策到体系化创新
-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形成“保护-发展-考核”闭环。
- 推动“双积分”“碳市场”“绿证”等政策工具,实现从补贴驱动到制度型开放的转型,为全球提供“发展权与环保权平衡”的中国方案。
三、全球引领: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
- 方案输出:“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实践
- 技术转移与基建合作:中欧班列(西安)、卡洛特水电站(巴基斯坦)、沙特红海项目等案例,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基建在沿线国家落地。例如,卡洛特水电站年均发电量3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0万吨。
- 创新模式推广:“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治理模式通过高值利用回收塑料,反哺收集者,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闭环,被联合国誉为“海洋污染治理新思路”。
- 理念共鸣: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共识”
- 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称“两山”理念是“人类共识”,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安德鲁·施瓦兹认为其“引导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 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转为引领者,通过《巴黎协定》履约、昆明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推动国际规则向公平合理方向演进,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绿色转型空间。
四、未来展望:永续发展的中国承诺
- 技术革命:从实验室到商业化
- 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提前至2027年,钙钛矿光伏实验室效率达33.7%,绿氢成本降至10元/kg,中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后持续深化低碳转型。
- 全球协作:缩小南北气候行动差距
- 通过“南南合作”“气候适应伙伴关系”等机制,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例如,蒙古国乌兰巴托至曼德勒戈壁输变电项目解决南部电力短缺,惠及150万人口。
- 文明对话: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 以“两山”理念为桥梁,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对话,将“生态优先”写入更多国家发展战略,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结语
“两山”理念二十年,见证中国从生态困境到绿色繁荣的跨越,更以开放姿态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在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丧失交织的今天,这一理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走向可持续未来的道路。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兼得,而这条道路,正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