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与创新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发布,再次将“三农”问题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这份文件以“改革破题、科技赋能、民生托底”为主线,既延续了历年来“三农”政策的连续性,又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城乡融合、农业新质生产力等领域提出突破性部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

一、粮食安全:守牢底线,科技与耕地双管齐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通过“严守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管住耕地用途”三大举措筑牢根基。在连续9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我国2024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4万亿斤,但供需紧平衡的格局未变。为此,文件提出:

1、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控“非农化”“非粮化”,持续整治“大棚房”等乱象,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2、科技提升单产:以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单产对增产贡献率已达80%。生物育种、智慧农田监测等技术的推广,为“藏粮于技”提供支撑。

3、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推进盐碱地改良,探索将“不毛之地”转化为“新粮仓”,如山东东营、滨州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提供范例。

二、农业转型: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双重驱动

文件虽未直接提及“低碳农产品”,但其内核与绿色农业高度契合。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同时推动“全生命周期”低碳化,从种植到加工、运输实现能效提升。
更引人注目的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首次提出,其内涵包括:

生物育种:山东等粮食大省通过审定143个新品种,推动作物抗逆性提升,减少资源依赖。

智慧农业:无人机巡查、物联网监测、AI精准施肥等技术在山东寿光等地试点,降低人工成本20%以上,实现“节本增效”。

数字赋能:5G、区块链技术重构农产品供应链,如山东移动搭建的智慧种植平台,推动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升级。

三、城乡融合:县域经济与土地改革的协同破局

文件将“县域富民产业”定位为城乡融合主战场,山东的“强县战略”即是一例: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如胶州“五大新城”、高青“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双赢。
土地制度改革亦成关键:

承包地延包试点扩围:山东济阳、平度等地试点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30年,稳定农户预期,促进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宅基地盘活:沂南朱家林以宅基地入股文旅项目,打造生态艺术社区,为闲置资源注入活力,同时严控城市资本下乡,保障农民权益。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优化收益分配机制,如青岛西海岸新区利用入市土地发展冷链物流,兼顾产业发展与农民分红。

四、民生保障:从防止返贫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文件强调“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通过动态监测、产业帮扶、资产长效管理(如全面清查扶贫资产台账)等举措,确保过渡期后政策“软着陆”。
农民增收则依托“三产融合”:

特色产业增值: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如“村BA”“村超”等文化IP带动消费下沉,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

联农带农机制:要求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绑定,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农业“高投入、低效益”的困局,通过科技创新激活生产力,通过土地改革释放资源潜力,通过民生保障夯实社会根基。其意义不仅在于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更在于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未来,政策落地需避免“一刀切”,尊重地方实践(如山东盐碱地治理、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让乡村振兴真正成为“可感可及”的民生工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