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项目数量领跑全球:文化瑰宝绽放世界舞台

近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国春节文化的一次国际认可,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里程碑。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彰显了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坚定决心。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申遗成功具有深远的意义。春节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家国情怀,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这一文化瑰宝的全球共享,不仅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还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春节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也进一步推动了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那么,中国是如何在非遗保护领域取得如此显著成就的呢?这离不开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近年来,中国形成了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的非遗保护体系,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各级人大、政府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时,中国还通过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望未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光荣。中国将继续认真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申报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非遗项目,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中国将更加注重非遗的传承活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分类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式,精准施策,确保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为非遗保护的最广泛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成功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例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过程,就展示了中国通过支持鼓励传承人传艺带徒、开展各类培训、纳入正规教育等方式促进非遗传承的显著成效。这一经验不仅为黎族群众提供了可持续生计,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启示。

总之,中国“非遗”项目数量领跑全球,不仅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赞誉。在未来的非遗保护工作中,中国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