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广大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期。同时,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倒逼我国企业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企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市场引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中形成合力。作为市场经济核心主体的企业,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机遇,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意义:

一、产业转型升级在当前国际环境新趋势下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依托各种优势和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开放型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要素集聚优势,也是国际生产要素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整合这些资源进行国际化生产、获益最多的,大都是外资企业,中国大多还只是以要素优势而不是通过企业优势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此,中国产业的发展是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引领下的一种被动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具有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是当务之急。 

三、产业转型升级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存在问题: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无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是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中,发达国家仍具有先行优势,而知识积累总量小、核心和关键技术缺失、行业标准制定滞后、参与国际竞争规则制定的能力较弱仍是制约我国这些领域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低碳和减排技术的垄断性强,主要由发达国家控制。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产业化发展时间较长,制度建设比较完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绿色转型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我国仍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陷入落后局面,甚至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和进一步提升。

二、国内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是创新,科技创新不够是转型升级的最大制约。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研发投入支出要占GDP的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缺乏保护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创造利润的规则机制,企业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处于从属地位,重“模仿”,轻“研发”。科研单位与企业严重脱节,现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机制重“数量”,轻“质量”,整个社会还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难以形成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激励机制。 

三、各地区与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各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争夺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大部分企业的品牌与专利意识模糊,创新意识薄弱,导致同一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无特色。市场上模仿现象严重,导致恶性竞争,也影响了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缺乏长远规划,频繁更换业务,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风险缺乏抵抗力;或者是为了赚钱而严重污染了环境,为了节省成本而违背了诚信的原则,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而且也必然导致了企业不能长久生存。 

四、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自身与人才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内部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够;工作保障及福利待遇不够到位,使中小企业留不住人才。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匮乏;政府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对企业需要的适用型人才激励不足;高层次人才所得税负较高,外籍人士申报国家项目和国家奖励仍存在一些限制以及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不完善;大城市商务和生活成本偏高;一些中等城市和城镇创业的生活环境不完善,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缺乏许多企业家的后代不再经营实业;现代产业工人缺乏。

“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对策: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低碳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契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对产业绿色转型和低碳经济的财政金融支持,力争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在新兴领域国际分工中掌握主动。同时,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化前景,进一步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