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今天(2月18日)有媒体报道说,学术文章的集纳和整合网站——知网因连年涨价且涉嫌垄断的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介绍,知网始建于1999年,目前已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是人们使用频次最高的检索和下载学术资源的网站。
时事评论观点
正是依仗这个地位,知网确定了自己的收费标准及其方式。几天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法院判处了一起案件,判决知网设置的最低充值额限制规定于法无据,是无效的。判决显示,2018年5月,苏州大学一学生在知网下载一篇价格为7元的文献,但购买程序中的多种充值方式都设置了最低充值金额(50元),购买单篇文章后余额却不便退还,只能继续购买或付手续费才能退款。这就相当于变相强迫消费者继续购买其他文章。姑苏法院最终认定,知网设置的最低充值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应认定为无效。
上述报道还称,中国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是知网的客户,因此,知网在学术资源市场上的占有率排位居首。凭借此,知网一直保持着60%左右的毛利率,并且据此而连年涨价,以致近年来已发生数起中国高校因不满其不断涨价行为而暂停续订知网资源的事件,据说停止续订的用户中不乏北京大学等学术产品生产大家。
对此,有媒体发问,究竟是谁给了知网不断上涨价格而不惧订户退订和暂停续订的底气?毫无疑问,由上述知网在学术资源市场上的占有率来看,其不断上涨资源价格的底气正是来自于其市场垄断地位。那么,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知网的市场垄断地位呢?这个答案,恐怕就要在对知网不断上涨价格不满的学术产品生产机构的身上找了。
学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是现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起码机制之一。在现代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术产品生产的基本架构和整合机制早已建设完成,并且根据现实变化而不断调整和跟进。在这些地方,同一区域内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间,学生选课、图书借阅、学术活动早已打破了校际限制,并且已经制度化。同样,学术产品及其资源的分享和共享,则早已成为所有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机构的共同目标以及实际作为。在这样的机制下,由一家学术资源整合单位垄断学术产品资源市场,进而依据这个市场垄断地位随意定价、涨价的行为实可谓天方夜谭。
从这个角度看,在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单位在知识产品和资源的分享、共享和整合无所作为的情况下,知网整合学术资源的行为实际上是迎合了市场之需,对学术发展和学术产品繁荣也可谓善莫大焉。因此,致知网不仅垄断而且垄断地位益隆者,非知网一己之力所能为,而是众多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机构集体不作为所致。显然,如果各高校间,尤其是如北京大学等学术产品生产大家联起手来,在整合各自资源的基础上,将学术产品及其相关资源互通共享,则将很快出现学术资源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将学术产品的垄断价格向市场均衡价格迫近。
做到这一点,依现有条件已并非难事。实际上,在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方面,一些基础性的架构早应着手。比如,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各高校间的网络互通早已实现。任何一个高校学生、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只要拥有本校的网络用户名及其登录权限,就可以在其他任一高校校区网络免费自动接入。中国高校的学术资源分享和共享,不妨由此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