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阳光信访”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信访难,曾让江苏淮安市淮安区范集镇的何德广闹心了多年。不久前,一次4分钟的视频接访,让老何反映多年的老问题迎刃而解。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阳光信访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真没有想到还能这样上访……”同市领导“面对面”互动,老何当时将信将疑。
    视频这一端,老何反映:“我和14名同事,原来是范集镇拖拉机站聘用人员,因区划调整,没能与原单位同类人员享受到同样标准的生活补助。”视频另一端,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答复:“按照同类情况统一政策的原则,请淮安区解决相关补助金发放问题。”虽然和领导对了话,老何却仍然心存疑虑。多年来,自己在两个区之间十几次往返,都说研究解决,却一直没解决。这一次,真能解决问题吗?20天后,老何接到范集镇宣传委员韩夏打来的电话:“你反映的问题已经落实,请到镇经济管理服务站办理相关手续。”老何这才相信“阳光信访”既透明又管用:“现在电话、短信、网络都成了信访渠道,能让领导知道咱老百姓的事儿,太方便啦!”
    对“阳光信访”感到满意的不止何德广一人。盱眙县王店乡村民李寿福因医疗事故多次上访。每次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和近百元的花费,这对腿脚不便、经济困难的他来说,不是小事。有了受理投诉、便民查询、主动反馈、监督管理四位一体的网上信访电子信息系统后,他在家拨打了3次信访特服电话,一次反映问题,两次了解办理情况,事情就解决了。李寿福感慨不已:“‘阳光信访’真是帮了大忙。”
    网上受理,就地解决,让数据多上路,让群众少跑腿,让百姓更顺心。淮安的“阳光信访”经历7年探索,处理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5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往群众信访方式单一、信息传递管道狭窄、办访过程不够透明、监督管理缺乏力度、信访群众往返奔波等长期困扰信访工作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在淮安市信访局服务大厅,记者登录“阳光信访”系统看到,对信访事项的办理过程,群众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系统客户端也装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电脑桌面,纪检机关对逾期不办的信访事项追踪问责。目前,淮安市初信初访一次办结率已从过去的75%提高至86%,重信重访占比已从过去的22%下降到9%,信访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由45天缩短为35天。
    “‘阳光信访’,关键在制度创新。”姚晓东说,淮安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拓展信访工作的理念、技术、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层面提升,把亮点上升为经验, 经验上升为制度,制度上升为体系,体系上升为治理。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