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11月7日下午3时,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见大厅。身着深色西服,分别系着红色、蓝色领带的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从大厅两侧同时走出,相向而行。在黄色幕布中央前方,他们将手伸向对方,紧紧握在一起。这一握,穿越了66年的历史风雨。这一握,树起两岸关系史上重要里程碑。(新华网11月7日)
“习马会”已经上了世界媒体的头条,这是从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谈。两岸领导人握手足足有80秒,场面让人印象深刻。7年来的和平成就回顾、“九二共识”和对未来的展望……显然,“习马会”的成果超出人们的预计。实际上,“习马会”的隐形成果影响更为深远——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包容和开放。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台湾同胞所看到的大陆形象并不是完整的。1987年11月2日,国民党政权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将近四十年的隔绝状态。彼时,大陆与台湾发展仍有一定距离,台湾同胞的生活水平更高,他们认为的大陆比较落后,从而留下了刻板印象。
近些年,大陆对台湾政策走“基层路线”。6年前,两岸开放陆客赴台游以来,为岛内旅游业注入了“活水”,带旺了餐饮、酒店和运输等行业,甚至夜市小摊贩也多了不少生意。同时,大陆在经济发展、撤侨行动和国际重大问题所发挥的影响力,都给大陆积累起形象的正资产。
十年前的“胡连会”,让台湾同胞开始正视大陆的影响力;2008年的奥运会,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经济实力;2015年的“习马会”,则是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包容和开放。习近平提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大陆给台湾同胞传递明确信号:大陆并不是要“吃掉”台湾,而是提高两岸中国人民的福祉;大陆愿意与台湾同胞一起面对问题,为两岸营造和平的氛围;大陆愿意向台湾同胞展示坦诚的一面,最大限度减少误会。
通过“习马会”,大陆主动释放诚意,给台湾同胞和世界展示了开放的大陆形象。下一步,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双方更加靠近,增进了解,加强互信。未来,大陆对台政策还要多走“基层路线”,不仅让更多的大陆游客去台湾旅游,也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实地了解真实的大陆,让更多的人成为两岸和平的坚定支持者。
据媒体报道,“习马会”中晚宴环节,双方就用“AA”的方式均摊费用,这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两岸交流很平等,大陆很开放。
两岸领导人会面取得多项共识
在两岸领导人会面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转达了习近平在会中提出的四点重要意见:
第一,要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习近平强调,希望台湾各党派团体能正视九二共识。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两岸同胞绝不答应。第二,两岸要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走和平发展之路,利在两岸当下,功在民族千秋。两岸同胞应该倍加珍惜和平发展成果,彻底化解两岸敌意,坚持走两岸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第三,坚持为台湾同胞多谋福祉,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只要有利于台湾同胞福祉、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理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把好事办好。第四,要坚持同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相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
在说明完习近平的四点重要意见后,张志军表示,此次会谈中,双方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积极共识:
双方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我认为,上述积极共识对推动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媒高度评价两岸领导人会面 BBC:将引起两岸重大回响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新加坡当地时间昨天下午3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历史在这一刻定格。连日来,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消息,持续占据着国际主流媒体的显要位置,当会面终于实现,外媒更是高度评价此次会面的意义,称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引起海峡两岸的重大回响。
两位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7日下午在现场数百名记者的见证下,进行历史性握手。世界多家权威媒体均对此次会面给予高度关注,第一时间报道双方握手的消息,而媒体在报道中几乎都用到了一个词——“historic”,可以说全世界都见证了历史。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说,两位领导人对着众多媒体握手,深具意义,成为历史性的一刻。根据两岸协商,两人在会面时互称“先生”。报道还说,两岸领导人会面场地的场景布置“类似于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
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金融时报》、法新社、俄罗斯卫星网、日本放送协会(NHK)、韩联社等也都在网站的首要位置聚焦了这场载入史册的会面。
路透社报道说,这是66年以来,双方领导人首次会面,也是两岸关系的新里程碑。英国广播公司表示,此次握手将引起海峡两岸重大回响。美联社分析称,此次会面“制造了一个有力的姿态、气氛和视角”,其意义不可否认。
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的诸多细节都成为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话题,如日本NHK新闻、美国《纽约时报》都关注习近平与马英九当天佩戴的领带颜色,日本NHK新闻还统计了双方的称呼,习近平称呼了2次“马先生”,马英九则称呼了4次“习先生”。此外,国际媒体还同时关注了习近平与马英九在闭门会面前发表的讲话,引述习近平的话说,两岸人民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报道也引述马英九的话说,“在我们背后的是两岸分隔超过一甲子的历史”,“在我们手上的是永续和平与繁荣的目标”。很多国际主流媒体稍后还纷纷转载两位领导人的讲话全文。
八十秒握手攥的是民族命运
从“汪辜会谈”的海皇大厦,到“习马会”的香格里拉饭店,距离7公里,两岸领导人却走了22年。在响声一片的快门声中,在层层叠叠的点赞声中,习近平和马英九举行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面,可喜可贺可歌可泣。
尽管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但两岸领导人能坐到一起、把手握到一起,“互称先生共进晚餐”,八十秒握手攥的是民族命运,本身就创造了历史。两岸领导人在“九二共识”的诞生地“会面”,共同强调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领导人会面亮点中的最大亮点,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书面协议或联合声明。
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什么都可以谈,让利给中国人嘛”。对于台湾人民关心的“国际空间”、导弹和两岸热线等问题,习近平都给予了正面回应。
两岸领导人强调“九二共识”,实际上是用“九二共识”的“金箍棒”来画一个“圈”,夯实双方互信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
台湾两个多月后将举行大选,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必须扎牢“九二共识”这个台海和平安全阀;否则,两岸关系只能倒退。
民调显示,6成以上的台湾民众赞成“习马会”。“习马会”无疑给两个多月后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发出了明确信号。什么是两岸关系的现状?承认“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任何参选人不能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遮遮掩掩含含糊糊。善良的台湾民众,也一定会睁大眼睛,谨慎的投下自己的一票。
“习马会”不仅为两岸领导人面对面交流沟通开了先河,同时也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会晤常态化机制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埋下了伏笔。两岸领导人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沟通,什么事都可以谈,什么问题都可以商量,但前提是承认“九二共识”。
台湾问题始终会是中国崛起中的“心腹大患”。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成为一些国家要挟中国的筹码,这使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被动地位难以根本改变,成为制约中国全面发展的“短板”。实现两岸统一,是中国崛起的必修课。“习马会”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一大步。
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祖国分裂了66年后,两岸领导人终于把手握到了一起。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只要承认“九二共识”,就能搭建两岸关系“超稳定结构”,下一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就决不需要再走22年“冤枉路”。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两岸领导人和两岸同胞一起来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台湾不能缺席。
水到渠成两岸共创和平未来
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是两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是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册的时刻。
几天前,当“习马会”成行的消息刚一传出,举世震惊。回顾两岸关系史,从“汪辜会”,到“胡连会”,到“张王会”;从海协会海基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国共两党领导人的破冰握手,到两岸行政事务机构常态化沟通机制的建立,两岸越走越近,越走越顺,两岸领导人会面,看起来也是顺理成章。但两岸关系向来敏感复杂多变,究竟何时能见?谁也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在此背景下,“习马会”玉成,对长期关心两岸发展、心系民族团结的中华儿女来说,幸福确实来得突然。
偶然中却有必然。如今的“习马会”可谓“水到渠成”。我们还记得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言时引用的莎士比亚名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66年来,两岸交往所走过的道路、历经的曲折、见证的变化,何尝不是“习马会”的序章?从对峙到和解,从隔离到三通,从犹疑到互信,每一次两岸关系的前进与突破都是铺就“习马会”的基石。1958年,毛泽东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开宗明义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2005年,胡锦涛对来访的连战说:“从你们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所谓“水到渠成”,也是顺势而为。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既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推,以致欲速则不达;也不能在条件已成熟时仍瞻前顾后,以致错失良机。由于时空背景变换,两岸关系走到今天,进入关键时期,方向道路如何选择?需要两岸领导人共商大计。正如习近平在会面时谈道:“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选择。”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岸领导人以天下为公之心,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习马会”,正是审时度势的正确历史抉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岸的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从选择“汪辜会谈”故地新加坡以示传承之意,到两岸领导人互称“先生”以示对等规格,“习马会”处处体现了两岸领导人务实、理性的政治智慧。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说:“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虽然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但和平的果实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在两岸和平向前迈出一大步的时刻,我们也应该以史为鉴,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不让“台独”分裂势力在海峡兴风作浪、搅弄时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和平鸽刚刚飞过蓝天,两岸的中华儿女正在以行动向世人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享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