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关于端午节的考点汇总

不知道小伙伴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停留在那呢?三天小长假?粽子、龙舟、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端午节是常见考点,大家一定要注重平日积累,这样备考时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名城小常识

端午可是名字最多的节日,“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

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端午历史人物小常识
屈原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图片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图片


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图片


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

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图片


端午习俗小常识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试题训练:

1.关于诗句所描述的节日,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①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②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③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A.元宵 清明 中秋

B.重阳 寒食 端午

C.中秋 寒食 端午

D.元宵 清明 重阳


2.下列哪组词语并非全都与端午节有关:

A.屈原、雄黄酒   

B.曹娥、五黄餐

C.伍子胥、香囊    

D.介子推、龙舟


3.元宵节:灯谜

A.端午节:龙舟

B.清明节:菊花

C.春节:饺子

D.中秋节:嫦娥


答案为:BAA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