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问卷涉“自杀准备情况”,仅仅只是“把关不严”?

       针对近期网传上海长宁多所中小学调查问卷涉“自杀准备情况”,11月19日上午,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官方微信号发布相关情况通报称:我局已要求停止该调查问卷工作。经初步核查,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我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引发学生困惑和家长担忧,对此我局致以诚恳的歉意。我局将进一步调查处理,并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严格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共同守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

  “你最近一周希望外力结束自己生命,即有‘被动自杀愿望’的程度如何”,“最消沉、最忧郁的时候,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一份针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120余道题居然有近40道都是类似的直接与自杀相关的问题,这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也无法不让人担心这样的问卷调查到底会对中小学生产生怎样的负面暗示。

  按照当地教育局的回应,此事主要是相关负责机构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所致,但如此合理性存疑的问卷堂而皇之地出炉,并且是在调查结束后因为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才发现“不适当”,仅拿审核把关不严来解释,恐怕显得有些轻佻。毕竟,学生和家长都普遍感到困惑与担忧,作为专业机构却完全觉察不出问题,这实在不符合常理,也更让人不安。

  此事到底是家长乃至舆论的反应过度,还是相关机构的专业性存疑,或者说压根就没有真正考虑过问卷调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疑问,还需要相关方面结合科学与专业精神予以更明确的回应。同时,这也是一个增进学生和家长对心理问卷调查科学认识的机会,相关方面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从常识角度来讲,并不是说要将孩子们与“自杀话题”完全隔绝开来,但是,让孩子们了解这个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杀现象”,毫无疑问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一旦出现偏差,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然而,至少从这次所曝光的一些问题来看,很多表述、提问方式,都明显值得商榷,如有些问题表现出较强的诱导性,甚至还描述了具体的自杀步骤。且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问题都与自杀相关,这恐怕超出中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如网传某小学家委会在给当地教育局的建议信中就称,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发现孩子对自杀的了解和兴趣有所增加。那么这到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的确不可小视。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像前不久教育部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答复中就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显然是好事,也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科学评估和有效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件非常讲究专业和分寸的事,绝对容不得乱来。比如,事先是不是要通知家长?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是不是应该有区别性的措施和方式方法?在调查、评估结束后,是不是还应根据反馈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干预等等,都考验相关方面的专业度与责任心。

  可以预见,未来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类的问卷调查,或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将越来越多,甚至变成常态化。从现实来看,这无疑是好的。但正如这次的问卷调查所引发的社会担忧所示,如何保障各个环节的专业性,确保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方式本身也是“健康”的,还有赖于有关方面作出更严格的把关及科学、周密的制度安排。(作者:朱昌俊)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