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政府清欠,关键是建立刚性约束机制

时事背景: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日前在媒体沟通会上披露,今年两会,他准备建议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单方面不履行合同等行为,列入地方政府的信用指标中,作为地方政府一把手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对于信用较低的地方政府,限制其开展项目权限。

时事评论: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并非自今日始。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的资金流动迅速,问题还不太明显,一旦市场形势不好,企业就有被拖垮的危险。特别是中小企业,本来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窘境,而层层累积的拖欠,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生存的重大威胁。绝不能让拖欠账款可能成为压倒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鉴于此,早在2019年初,国务院就明确要求,对于目前已确认的多年拖欠款,力争年底前全国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清偿一半以上。今年1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披露,经过一年整治,全国共梳理出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逾期欠款8900多亿元,截至2019年底约75%已得到清偿,超过原定当年清偿一半以上的目标。
  应该说,这一成绩的取得十分不易,也得到了来自市场层面的充分肯定。按照国务院相关部署,如何实现2020年底前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确实是一件关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大事情。但同时也应该警惕,绝不能清了旧账欠新账。事实上,刘永好在此次媒体沟通会上也披露,川商总会近期做了两次大型调研,收回了六七千份问卷,其中制造业的困难、政府怎么样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反映较多。这表明,政府清欠确实任重道远。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一些沸沸扬扬的讨薪事件中,最大的欠账方,不少是各级政府。还有报道称,一些基层政府欠企业账款竟然多达10多年。如此怪异事件之所以时有发生,与一些政府官员个体有关,也与制度性“债务流转”有关。
  政府欠账陈陈相因,屡禁不绝,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利益,遏制市场活力,也影响了政府信誉与形象,并不可取
  将信用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当然有其积极作用。毕竟,即便出于政绩的考量,地方政府负责人也会有所顾忌,不至于肆无忌惮地拖欠企业账款。不过也要认识到,现实经济运行中,“信用考核”仍有很大局限性。一方面,当大项目、重点工程等仍然被视为地方官员最大的政绩时,区区一个信用指标,很难管的住这些人。一旦两者权衡,官员会选择哪个,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只要下一级政府的风险依然可以转嫁给上一级政府,上一届政府的风险依然可以转嫁给下一届政府,则冒险举债就很难完全杜绝。
  当下,除了以信用考核地方政府之外,尤其紧迫的是,要建立刚性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工程项目建设。比如,对于之前以出让土地换取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等行为,要严格管理。只有管住了权力,才能管住无节制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也才能防止发生新的拖欠。
  此外,也应该持续推进政府改革,以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这些年来,很多地方习惯于以城市化的名义,大干快上,有资料现显示,在我国662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诸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尔夫球场”“万亩基地”和“百里长廊”等政绩工程,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负债。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还有,对于一味拖欠、违反规划盲目建设的地方,要有必要的惩戒措施,相关部门要前移监管关口,让某些人不敢随意负债上项目。惟有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防患于未然,进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者:任君)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