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从大妈到大学生,都和飞机过不去?

时事背景:9月23日,网曝一大妈乘厦门航空,因太闷将飞机安全门打开。24日, 厦航工作人员表示,该乘客落座时,乘务员已提醒勿触碰应急手柄,但乘务员转身后,该乘客仍旧触碰开关。随后该乘客被警方带走,航班延误约1小时。

  时事评论:有关飞机的新闻已不少见,扔硬币、打架斗殴、脱鞋熏乘客等等,不绝如缕。同时,这类新闻往往有一个相对限定的群体——“大妈(爷)”,总之,岁数是舆论认知谱系里的重要关键词,似乎这类新闻天然地要和岁数勾连起来。

  然而,这种认识未必是精确的。近日,四川西昌,某医科大学毕业正准备考研的23岁女子王某某为了“避灾祈福”,下机时向机坪内抛下硬币。她称,表姐的小孩在飞机上拉肚子,想着老家有扔硬币可以避灾祈福的说法,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违法行为。最终王某某被处行政罚款200元。

  大学生同样给飞机扔硬币,联想到她的教育背景——学医并准备考研,理论上应该具有科学常识与公德认知,但仍然做出与“大妈”无异的举动,颇令人意外。但也至少说明,“凡是行为奇葩必然联想大妈”的逻辑认知未必站得住脚,飞机上的出格事不分男女老幼。

  为何飞机成为了社会新闻的富矿,从大妈到大学生都和它过不去?这大致与飞机本身的秩序环境有关。因为事关人身安全,飞机上的行为规则被高度规范化,同时有着相对严厉的惩戒措施。或者说,飞机的行为规则,是一种“现代化”的,即有着明确的行为边界,遵守符合公共利益的规章制度。

  当然,这样的秩序环境并不逸出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不过是一种写着可为、不可为的明确契约。只要具备相应的规则意识,不致出现问题。但飞机之所以屡屡产生奇葩新闻,大致是因为这种规制化的环境,与现实图景产生的反差。

  乱开门、扔硬币、不穿鞋,哪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都不少见,也几乎难以得到有效规制。而这种行为,因为常见与普遍,某种程度被“正常化”了。这种“正常”,裹挟的未必只是上了岁数的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模式,到了机舱这种高度规制化、理当是“正常”的环境里,反而产生了适应困难。于是,飞机上的种种,持续地为社会新闻贡献着素材。

  当舆论给一些社会新闻当事人冠以“没素质”“少公德”之类的标签之时,事实上也不妨思考一下他们在飞机之外生活状态。这些行为,会在其他场景中得到相应的约束么?会在其他场景中呈现明显的不协调么?虽说飞机是个要求更加严格的特殊空间,但如果其他场域的规则意识与之差距过大,那么可以想见的是,这类新闻必然源源不断。

  倒也不是说社会生活的环境,必须得与机舱那样的严格保持一致,但至少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应当成为共识。或者说,也许动辄被罚、被拘的机舱案例,或许能反向成为公德意识普及的载体,就像公共空间脱鞋,若不是闹到飞机上,多少人知道这不是个“理所当然”的行为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