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哑语官员表演的岂止是权力丑态

时事背景

  最近,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校园里的“假水泥”》节目,在节目15分10秒后,山东枣庄问题水泥联合调查组带队负责人面对镜头,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只张嘴不出声”。见过打太极的、见过打诳语的、见过不开口的,只是,全国观众大概都没见过监管者面对舆论监督如此操作的。

时事评论

  时光漫溯至7月15日上午,央视记者在河南鹿邑志成实验学校调查问题水泥事件,意外拍到了从山东枣庄市过来的一批“不速之客”:山东省公安、工商、质检部门来二次取样的调查组。由于此前已经取样过,为何跨省再来学校取样?面对这个问题,与调查组说话时还“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自称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的带队负责人,面对记者提问,至少五分都是“只张嘴不出声”。这让有着数十年采访经验的老记者不得不感喟:“对其神技,我目瞪口呆。”

  按理说,官员“媒商”不高、面对镜头紧张,这也不是动辄得咎的事情,毕竟不是每个公职人员都是应对有素的专业发言人。不过,既然冠冕堂皇地来、就当实事求是地讲,有什么难言之隐、有什么不好意思,非要如此地“装”?有人说,姑息就是纵容、失语就是失责。这话亦不为过,更值得反思的是,这次的“跨省执法”,不仅校方事先毫不知情、鹿邑市场监督管理局亦没有在场。如此这般,合乎规范?

  或者问得更直白一点吧:把问题水泥的真相裁定权交给这样的调查组来盖棺定论,能让人放心吗?

  河南鹿邑的这所农村学校,正在修建学生宿舍,原计划今秋开学投入使用,但在打地基时,学校领导发现,他们买到了25吨问题水泥。那些“凝固”的水泥块,单手就能捏碎。由于工期延误,学校只能临时腾挪了一些教室用作临时宿舍,这能让孩子们开学后“有个地方住下来”。生活经验就能判断的问题,也被两次检测所印证:校方于4月4日下午将水泥样品送往河南省淮阳县亿捷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化验,样品显示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均未达标;而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安徽亳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6月出具的检验报告更是直观显示:诸多项目严重不达标,该水泥样品不合格。

  两次检测,都不合格。即便是水泥厂家所在地的父母官对结果不确信、不认可,本着对孩子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起码应该在调查事件的程序正义上遵循两个基本的逻辑:一是跟校方密切协商,充分听取消费者的意见,而不是急吼吼不声不响就来“跨省取样”;二是跟此前检测的两家机构无缝对接,起码要咨询下究竟是什么问题,不然,就算最终给出“合格”的结果,身为同级行政部门,如何推翻前两次“不合格”的结论?

  事件曝光迄今,已然近20天过去。不仅水泥质量的问题调查组没有回应,更要命的是,同批次疑似质量问题的水泥去向依然成谜。据称,3月26日,经销商张记芳从山东鹏源建材公司进了50吨水泥,其中25吨卖给志成实验学校,另外25吨水泥,则不知去向。而相关部门从水泥厂了解的信息是,同批次水泥200吨,其中50吨是销往河南省,剩下的150吨销往安徽、江苏等地区。换句话说,眼下起码还有175吨水泥不知道散落何方。可以想见的是,一旦这些疑似问题水泥被用在建筑工地,后果不堪设想。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易,不为则难。两地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取证很难吗?追溯问题水泥的来龙去脉很难吗?给涉事学校及孩子一个交代很难吗?目前来看,似乎还真的“挺难”。连央视采访都落得个“哑语表演”,群众提问岂非作妖上天?现在看来,公共事件举国哗然之后,成立调查组固然是个态度,但如果有些调查组本身就是千疮百孔又漏洞百出,恐怕不仅要迅即更换更高层级的调查、更要好好依法依规调查调查不作为、乱作为的调查组。

  从这个意义上说,“哑语官员”表演的不止是权力丑态,更是任性而不受监督的调查做派。是纪检监察该出手的时候了——人命关天的百余吨问题水泥,不能再这样“哑口无言”地糊弄下去了。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