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深圳龙岗“小学生排队挨班长打”的消息,这两天成了热闻。
事情源起于龙岗一小学家长的媒体爆料:其女儿班上大部分学生,上周五都因为“不听话”遭班长殴打,30多人排着队被“拳打脚踢”。从微信群截图看,不少家长都反映自己孩子不是第一次挨班长、大组长殴打。还有班干部索要礼物、零食并威胁同学的情况。记者采访时,该班班主任如是回应:“孩子之间有些矛盾很正常”。
时事评论观点
恰恰和班主任“淡定”的判断相反,这个消息成为了被多个新闻平台摘取的社会热闻。尤其有意味的是,48小时同时段内,另外的高热度社会新闻是“大连当街暴打女子视频”“贵州某地孤儿院儿童疑似被性侵”,以及尚未水落石出的湖南“操场埋尸案”,悉数指向恶性案件。小学生排队挨打能从这些消息中分出公众注意力,或许正说明了班主任的“正常”是不正常的。
因为阅读课“不守纪律”,孩子们排着队接受班级中位阶最高的人殴打,男生是被扇耳光,女生是被踢腿——这个场景让人如此不安。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训场景,每个细节都在向孩子传递本应由教育抵制的信息。被随意殴打,是在告知:个体人的权利可以随意被侵犯;排队被殴打,是在告知:面对这种侵犯,只有集体服从;被班长或大组长殴打,是在告知:有权力的人才能定是非,权力对权利的任何处置都是正当的。孩子的脑中还没有这些抽象概念,但如果这种规训场景反复出现,像新闻中所说“不是第一次”,难保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成年后,不会像今天的班主任一样见怪不惊地说,正常。
无论是家长本身,还是因此事而愤怒的公众,大概都会对这样的场景有似曾相识之感。人们未必能说清楚这种熟悉感来自哪里,但却会对这些场景中的细节产生一种本能的不安。对于有过运动、批斗、集体无意识经历的社会而言,与权利、尊严、平等相关的常识得来不易,且至今仍不牢靠,警惕当时一些场景和语象的再现、回护这种常识,几乎是社会主流人群的本能。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事情,没有产生严重后果,也谈不上构成什么大影响,但为数不少的人能始终保持着这根神经的敏感,是相当必要的。
更何况,人们对教育怀有过滤和排毒的期待。暴力的影子、权力的蛮横出现在教室里,会更让人觉得触目,因为教育的价值正是要与此相对抗。让一个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平等和尊严,生活在以公正为常识的环境里,比任何智商和知识的训练都重要。而这个环境,正是学校应该率先提供的。
新消息显示,龙冈当地教育局已经介入,班长认识到错误并向同学道歉,班主任也已自我检讨并向家长道歉。其实当事人如何反馈,一时一事如何解决,和公众真正关注的点、想求解的问题关系并不大。这件事,以及这两年出现的诸如“高中生不剪发不许进校园”“大学生牵手触犯校规”等校园新闻带来的提醒在于,有些对运动年代手段的抓取,是下意识的;有些似乎已经成了常识的道理,还要反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