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升转降,下降0.5%;同比涨幅有所扩大,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2.3%。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一季度物价走势平稳温和”问题
“一季度物价走势平稳温和,有利于减轻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从宏观经济大势来看,这样的CPI水平反映的是总需求仍然偏弱,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待增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
王军指出,3月份CPI同比涨幅的提高,更多是受翘尾因素扩大这一技术因素影响,而不是物价涨幅真正扩大了。国家统计局测算,3月份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3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了0.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1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
环比数据更加鲜明地体现了3月份的物价走势。3月份我国CPI环比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6%,猪肉、鲜菜、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7.1%、5.4%、1.9%和1.6%。
“以往3月份随着天气转暖,很多工程开工,PPI都会比上月有明显反弹,然而今年3月份PPI降幅却加深,这表明制造业仍严重供过于求,经济面临较大困难。”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认为。
专家们分析,PPI持续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美国明确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上涨,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加上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放缓,使得大宗商品价格走低,PPI失去了一个重要推动力。
PPI持续负增长,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是否会出现通缩的担心。王军认为,综合CPI和PPI考虑,目前中国不会出现通缩。有农产品紧平衡、资源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攀升等中长期上涨因素的支撑,CPI不太可能出现负增长,而PPI受结构调整阵痛期约束,可能会继续在负增长区间徘徊,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较大。
牛犁指出, 物价低位平稳运行,总体上看是经济增长放缓的滞后反映。同时,目前的物价形势,也为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预留了一定的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