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最严交规“年考”为何成绩优异”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公安部123号令,实施已一年有余,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年以来,新驾驶人引发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14.9%。此外,2013年全国查处交通违法升幅同比下降19.6%,通过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查获交通违法下降9.3%,21个省(区、市)通过监控设备查获交通违法的数量同比下降。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最严交规“年考”为何成绩优异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一个“史上最严”,换得无数“历史新低”——这就是新交规的年考成绩单。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殊为不易: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是2003年的5.7倍。近十年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而2013年更是同比增加1651万辆,增长了13.7%,我国已快速进入汽车社会。车多了,路况复杂了,交通事故反而少了。秩序与规范的伟力彰显无遗。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最严交规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成为大多数道路交通参与者内心的律令,无非是三个因素使然:一是新法更重源头管控,严防制度滥造“马路杀手”。公安部交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近2.8亿,全年新增汽车驾驶人1844万。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各方均反映驾校通过率相比以往大幅度降低。由于考证中的科目设置更加合理、严谨,考试更突出交通素质与实操能力,中国驾校批量速成“马路杀手”的状况得以有效逆转。
    二是新法的诸多热点衍生为公共议题,借助舆论监督与媒体讨论,各种原本冷门的交通常识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譬如123号令的实施中,社会对“黄灯”问题的讨论,不仅廓清了执法中的分歧,也使公众对违反交通信号严重性、危害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此外,公众对“中国式过马路”的集体反思,普遍增强了自觉遵守交通标志的意识,反过来也更加有力地约束并规范了路口的驾驶行为。
    三是新法罚则更为“冷酷”,倒逼司机知法、守法。由于对闯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分分值大幅度提高,从各地交管部门2014年1月发布的地方统计数据看,被扣满12分不得不“回炉”学习交规的司机大幅增加。在“最严交规”的威慑下,很多交通出行人员提高了守法意识,或因被加倍记分后长了“记性”,全民的守法程度水涨船高。
    交通事故的数字是冰冷的,但每个冰冷数字的背后,都对应着万家灯火的人生。“史上最严交规”尽管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但隔三差五的酒驾、醉驾、肇事逃逸等案例,还是揪动公众的心。俗话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再严苛的法律,如果不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不能内化为秩序的捍卫之力。城镇化路上的中国,还会迎来新一轮汽车的增长,车与路、车与人、人与路之间的纠结,也不能仅仅靠法律这根底线来调整。好在,“最严交规”给了我们一个积极的启示:秩序规则之上,才有更和谐的生活。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