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以噪制噪”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据报道,温州某小区600余位业主,因不堪广场舞噪音扰民,在各种招数“败退”的情况下,凑起26万元购买远程定向强声扩音系统,用强音“击退”广场舞。这种“对抗”思维值得商榷。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以噪制噪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广场舞因噪音扰民屡受诟病,温州业主出此奇招虽有些极端,也反映了他们的无奈和苦衷。的确,上夜班的人需要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学子需要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老人也需要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但现实情况是,城管部门执法不容易,社区居委会也很难调解。毕竟,城市里可供大众健身的场所太少,广场舞占据休闲广场也属迫不得已。
 化解两难困境,不妨尝试对话可能。一边是安静的需求,一边是舞动的激情,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希望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共同的目的之下,双方不妨本着公共意识和妥协精神,在协商一致和互相体谅的基础上,商量出一套可行的方案,比如划定场地、规定时间和限定音量,等等。相关管理者也不妨开发更多场地,丰富健身方式,满足不同诉求。用沟通化解敌意,以友善增进理解,方能“各美其美”,实现小区的和谐。(作者:才让卓玛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