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我国银行业历经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在防控风险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助推国民经济发展,在金融创新之中服务广大消费者,平稳度过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但是,随着金融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体制机制上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这些问题也成为银行业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银行业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对银行业而言,更是促进其经营模式转变,向实体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服务转变的重要推动因素。
一是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意味着银行由占有稀缺资源的垄断分配者转化为合理配置资源的竞争参与者,银行与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发生反转,议价主导方从银行方向消费者方转移。银行议价能力的变弱将促使其业务重心下沉,更加贴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生存的日子将难以维系,国家隐形信用担保的软约束也将逐渐削弱,市场化定价方式将倒逼银行转换经营模式,通过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金融需求,模式化的经营方式将不得不改变。
三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会加剧,每个银行都会通过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形象赢得市场竞争力,通过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增强用户粘性,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利化的冲动将被遏制。
四是利率市场化会形成一种市场力量,促使银行更加合理地配置资金和客户两方面的资源,从而抑制粗放式发展的冲动。同时,银行按照成本和收益形成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找寻自身持续发展的空间,培养与自身相匹配的稳定客户群体,不得不开发和填补服务空白领域,从而使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等薄弱领域受益,中心化的发展态势将被遏制。
(二)监管差异化
充分发挥监管政策的约束作用和引导作用,促使银行定位回归,理顺市场角色,摆正市场位置,是银行服务向实体化、平民化和人性化转变的重要渠道之一。经营的同质化与监管的同质化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监管的规则都是以百货公司、精品店设限,小卖部的生存就难以为继,相反,小卖部拿到了专卖权,其背离主业也是必然的。为此,需要通过差异化监管,使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真正发挥多层次的银行功能,切实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
(三)民营银行趋势化
当前,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渠道,试办由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真正的民营银行的出现,意味着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转化为民营资本、成为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家将以主体身份介入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之中,并真正承担起自担风险的责任,新的所有权结构和草根金融特征使民营银行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会更强,并且作为高度市场化的微观个体,可以促进银行业服务向实体化、平民化和人性化转型。
(四)消费者保护潮流化
当前,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潮流将促使银行在战略导向、经营理念、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服务方式等各个层面发生根本性调整和变化,在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嵌入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因,用户思维、快速迭代、柔性服务、体验至上将成为银行服务的核心和竞争优势所在。
金融服务回归以消费者为主导,是银行去贵族化,转型平民化的必然。 银行业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