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垃圾围城”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据国家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1/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垃圾围城”不仅是城市病,而且蔓延到了农村。“垃圾围城”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显现。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垃圾围城问题?                       
    地方政府对此责无旁贷,且有不少已于数年前就展开了行动,纷纷寻找解决方案。通过方案对比,基本上明确了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2012年11月,广东更进一步明确定了政策基调,印发了《广东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36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理能力约为4.31万吨/日,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23座、处理规模约为3.39万吨/日。展望“十三五”时期,全省规划储备19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处理能力约1.95万吨/日。规划明确了经济发达地区和土地资源短缺、生活垃圾产生量大、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优先采用成熟安全的焚烧处理技术。
 但这一规划无疑正在面临着现实中的极大困境,很多地方担心垃圾焚烧带来大气污染,焚烧场周边的居民抵触情绪很大。全省一些地方如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在推进垃圾焚烧项目时,均遇到了来自当地居民不同程度的阻力,因为任谁都不愿意项目设在家门口,所以都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反对,导致一些地方甚至无法确定项目的选点。一旦项目中有任何方面出现违规,更会遭到社会的口诛笔伐,后果可能是推倒重来或是取消。
 假若大部分垃圾处理项目因为反对而流产,表面上看是“民意”的胜利,事实上这并非真民意,只是一部分人自认为“利益”受损而为。再加上一些利益团体的搅和,各种质疑声声势甚大。城市遭遇垃圾围困,而垃圾处理项目则遭遇居民围困。目前,一些基层政府正是面临这样左右为难的困局,正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因此,对于垃圾围城困局应在全社会统一共识:一是树立“垃圾处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倡导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而不是把责任都推到政府身上。二是认识到在政府和社会的充分监管之下,垃圾先焚烧后再填埋,是目前最现实、最理想的选择。三是政府在项目设计、筹建、运行等方面要增加透明度,引入社会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此外还需要媒体、专家、行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全面推动以上社会共识,垃圾围城的困局才可能顺利破解。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