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同一天,两个“微笑官员”被报道,一个在湖北,11岁男孩在小区蓄水池不幸溺亡,父母与街道干部协商,却发现其“面露笑容”,由此质疑其诚意(8月1日《武汉晨报》)。一个在四川,七旬老人跪在地上,抱着广元市规划和建设局房管处处长欧昌福的大腿。后者却面带笑容,眼睛望向别处,一只手插在裤兜中。(8月1日《华西都市报》)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微笑官员”问题?
去年,“微笑局长”杨达才在一起重大车祸现场露出微笑,引发人肉搜索并最终曝出腐败问题落马。自此之后,捕捉官员不合适的笑容,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方式。其实,何止是官员,任何人在特殊时刻的不合适笑容都会让人反感,只不过官员更该有这样的意识。同一天,两个“微笑官员”被报道,充分说明公众对于官员言行举止是有要求的,很多官员却还没有这样的基本意识和职业精神。
官员生就一副笑眯眯的“福相”,这种解释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至少在男孩溺亡这样的悲剧事件面前应该“严肃一点”,如果相关当事人真正尊重他人生命,能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别人的痛苦,家长就不会产生毫无诚意的“误会”。还有,面对七旬长者突然下跪抱腿,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立即将其扶起,而不是眼睛望向别处、手插裤兜地“苦笑”。“笑着安抚大家的情绪”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因为彼时最需安抚的是下跪的老人。
诚然,照片上的官员微笑记录的只是瞬间表情,也许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但是,即使没有照片记录和媒体报道,彼时在场民众的心里,肯定也会有说不出的感慨。这样的“感慨”累积到一起,那就是公众心目中的官员形象。官员的不良言行、不良仪表肯定会影响到社会公德和公务形象,只不过在“自媒体”时代,不良影响会在网络世界中被越发放大。这就要求官员更加谨言慎行,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代表着政府形象。
说白了,做官就是要做到更加“专业”,不恰当的微笑会伤了公众的心,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当然,公众如此在乎官员的微笑,不只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感到心酸,更因为很多这样的微笑经不起放大,杨达才就是最好的例证。正如一盒香烟都足以成为反腐败的线索,一个让人寒心的微笑有时候同样是一封举报信。正因为抱着这样的推论逻辑,公众对于官员“微笑门”非常在意。
“福相”也好,“苦笑”也罢,对于自己不恰当的微笑,以及由此给当事人和公众带来的伤害,为什么官员就是舍不得讲一句抱歉?除了狡辩还是狡辩,除了否认还是否认,谁能说这本身不就是“微笑门”的催化剂?因为一张照片的舆论效应,无论愿不愿意,这两位微笑官员的故事也许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