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少拍掌”,是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作出的六项规定之一。最近,习近平主席再访西柏坡时,在西柏坡纪念馆内的展板前驻足,对照当年的规定说,“少拍掌,我们也提倡”。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少拍掌”问题?
拍掌,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精彩的演出、激动人心的比赛,都会激起观众情不自禁的掌声。这样的掌声,起于内心深处,出于自觉自愿,是肯定、是激励,也是礼节和尊重。
掌声贵在适时、恰好。即便是发自内心的掌声,也不是越多越好。与“少拍掌”的规定相比,有的人对拍巴掌情有独钟、兴味盎然,不分时间、场合乱拍掌,有的本来是要监督审议的工作报告、领导述职等,也要鼓之以掌,使本来正常的鼓掌演变成一种庸俗的行为。
掌声表情达意、反映心声。鼓掌的权力应该属于听众、属于观众。要不要鼓掌,什么时候鼓掌,应该由台下决定,自发进行。只有这种掌声,才能真正体现民意,反映官兵心声。要求鼓掌、“掌不由衷”,不但是不严肃的,也是对听众和观众的不尊重。刻意组织鼓掌,貌似对讲话重视,实则是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作祟。事实上,开会不鼓掌、少鼓掌,并不等于讲话、报告不重要。那些被迫的鼓掌、应景的掌声,只会惹人生厌,助长形式主义、吹嘘捧场的歪风。
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不仅看淡掌声,而且把掌声当作鞭策和鼓励。从战争年代的生死存亡,到白手创业的筚路蓝缕,再到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们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由衷的赞誉。但在掌声面前,我们党更多的是看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自满、不懈怠,以如临深渊的戒惧、如履薄冰的谨慎做好各项工作,而不是陶醉在掌声中、停滞在赞誉里。
困难的时候容易头脑清醒,顺利的时候容易骄傲自满。掌声听惯了,就会听不进意见、容不下批评;喝彩的声音听多了,就会飘飘然、昏昏然,不明就里、不知所以。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被巴掌拍垮台、拍晕乎的王朝和个人并非个别。
“少拍掌”,体现的是可贵的忧患、难得的清醒。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提倡“少拍掌”,就是要多看问题,少讲成绩,正确认识自己,谨慎做好工作。少拍掌,声不断;多拍掌,会断线。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